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统一安排部署,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方式,2019年我市组织开展了《石家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同步组织开展了16项专题研究和33项专项规划,最终编制形成了《规划》,并于2024年12月15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复。
此次《规划》的获批,为石家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将齐心协力,按照规划要求,稳步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家庄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时代潮头,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备受关注的《石家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获得批复,它是对我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性安排,是我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勾勒出了清晰而宏伟的蓝图,标志着这座城市即将踏上一段全新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新征程。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编制过程凝聚了无数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以及广大市民的心血与智慧。历经多轮调研、论证、修改与完善,这份规划终于形成并顺利获批,其涵盖的内容全面而细致,从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到交通网络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再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均作出了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安排。
《规划》共14章46节191条,围绕“城市性质与目标战略、总体格局优化、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安排、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实施保障”等方面绘制空间发展新蓝图。
“《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石家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将进一步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构建了一张宏伟蓝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海涛介绍,《规划》具有以下特点:
坚持底线思维、绿色发展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强化底线约束,优先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适宜性相协调。
坚持区域协调、创新驱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石家庄都市圈建设,积极对接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优质创新资源,提升省会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发挥创新对城市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
坚持科学规划、集约高效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保障产业发展空间,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优化功能、改善民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有效解决老城区人口过密问题,不断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魅力塑造,提高省会城市的宜居品质与吸引力。
《规划》落实国家和省战略,确定城市性质是“河北省省会,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华北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比上版总体规划,增加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华北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城市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和清晰。
《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国家战略,统筹划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14.4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面积不低于618.87万亩;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269.57平方千米以内。划定洪涝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规划》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北京创新与综合服务资源,强化与雄安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深化与天津贸易与服务合作,不断提高石家庄的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以石家庄为中心城市的石家庄都市圈协同发展,协同邢台市、邯郸市、衡水市等城市,统筹布局区域内重大产业、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和基础设施,不断增强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能级。
《规划》优先保障东部高效农业区、西部生态农业区和现代都市农业空间需求,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太行山、滹沱河等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系统性修复,控制和保护好城市组团间生态隔离和生态廊道,筑牢生态安全格局。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和带动能力,强化京保石邯、石衡沧港发展轴沿线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太行山前和滹沱河沿线城镇建设品质,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与创新经济活力,彰显城镇特色魅力。
《规划》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加强对正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管控,加强对城乡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塑造山河交融、文化共生、田园宜居的城乡魅力空间。
《规划》强化交通枢纽地位,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提高空港、陆港服务能级,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构建与公路系统衔接顺畅、与城市空间发展相适应的骨干路网,落实“窄马路、密路网”理念,完善次支路系统,畅通微循环;构建优质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网络,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完善各级应急避难场所、防灾救灾疏散通道系统和防灾减灾重要设施,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孙海涛表示,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严格落实国务院的批复要求,做好《规划》的印发和公开工作,将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丰富公众参与形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不断强化对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约束传导,持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高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积极探索制定地方性法规文件,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统一安排部署,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方式,2019年我市组织开展了《石家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同步组织开展了16项专题研究和33项专项规划,最终编制形成了《规划》,并于2024年12月15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复。
此次《规划》的获批,为石家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将齐心协力,按照规划要求,稳步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家庄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时代潮头,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备受关注的《石家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获得批复,它是对我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性安排,是我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勾勒出了清晰而宏伟的蓝图,标志着这座城市即将踏上一段全新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新征程。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编制过程凝聚了无数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以及广大市民的心血与智慧。历经多轮调研、论证、修改与完善,这份规划终于形成并顺利获批,其涵盖的内容全面而细致,从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到交通网络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再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均作出了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安排。
《规划》共14章46节191条,围绕“城市性质与目标战略、总体格局优化、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安排、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实施保障”等方面绘制空间发展新蓝图。
“《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石家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将进一步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构建了一张宏伟蓝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海涛介绍,《规划》具有以下特点:
坚持底线思维、绿色发展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强化底线约束,优先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适宜性相协调。
坚持区域协调、创新驱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石家庄都市圈建设,积极对接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优质创新资源,提升省会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发挥创新对城市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
坚持科学规划、集约高效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保障产业发展空间,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优化功能、改善民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有效解决老城区人口过密问题,不断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魅力塑造,提高省会城市的宜居品质与吸引力。
《规划》落实国家和省战略,确定城市性质是“河北省省会,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华北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比上版总体规划,增加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华北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城市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和清晰。
《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国家战略,统筹划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14.4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面积不低于618.87万亩;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269.57平方千米以内。划定洪涝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规划》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北京创新与综合服务资源,强化与雄安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深化与天津贸易与服务合作,不断提高石家庄的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以石家庄为中心城市的石家庄都市圈协同发展,协同邢台市、邯郸市、衡水市等城市,统筹布局区域内重大产业、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和基础设施,不断增强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能级。
《规划》优先保障东部高效农业区、西部生态农业区和现代都市农业空间需求,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太行山、滹沱河等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系统性修复,控制和保护好城市组团间生态隔离和生态廊道,筑牢生态安全格局。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和带动能力,强化京保石邯、石衡沧港发展轴沿线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太行山前和滹沱河沿线城镇建设品质,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与创新经济活力,彰显城镇特色魅力。
《规划》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加强对正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管控,加强对城乡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塑造山河交融、文化共生、田园宜居的城乡魅力空间。
《规划》强化交通枢纽地位,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提高空港、陆港服务能级,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构建与公路系统衔接顺畅、与城市空间发展相适应的骨干路网,落实“窄马路、密路网”理念,完善次支路系统,畅通微循环;构建优质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网络,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完善各级应急避难场所、防灾救灾疏散通道系统和防灾减灾重要设施,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孙海涛表示,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严格落实国务院的批复要求,做好《规划》的印发和公开工作,将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丰富公众参与形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不断强化对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约束传导,持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高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积极探索制定地方性法规文件,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本文为原创发表,并经本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