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的国情极不相称。党中央在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保证GDP再翻两番的需要,必须在开源的同时,十分注重节流。我国每年矿产开采总量己达几十亿吨,综合回收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等于新建了几十个大矿,就为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一份保证。提高综合回收率,应在法律法规上明确矿山企业在矿产方面的法人财产权,让矿山企业感到是开采“自己拥有的矿产”,与自身利益挂钩;同时,还应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政策和财政税收管理制度,让开采小矿和综合回收利用矿产的企业有利可图,利用经济手段,促使采矿权人愿意主动、自觉的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从而真正落实中央提出的节约资源政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包括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己进入人均1000 - 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整个社会的消耗结构开始快速升级,人民更加追求提高生活的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工业化发展到重化工阶段,经济发展在技术进步、资源消耗、扩大就业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两大任务,是这一阶段工作的主旋律,也是对管理工作的巨大挑战。基于我国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必须强化社会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利用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节约资源及循环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意识,转变管理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各地区要遵循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客观规律,根据区域矿产享赋条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并认真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调整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并规划下游产业的建设。因违法用地被国务院公开调查处理的江苏“铁本”项目,其实,在该地建设钢铁企业本身也违反了矿产开发利用的规律。江苏既无大铁矿,又不产煤炭等能源,炼钢铁所需的原料和能源都需要从外地运来,既浪费了运输资源,又增加了成本。达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上述事例可以看出,矿业开发如不加强管理,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因此,必须处理好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方面,应该客观地承认,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会产生矛盾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两者是能够实现统一的,因为,矿业开发是为了经济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两者的矛盾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提高发展水平的需要,是保持适度发展速度的需要,是增强国家安全保障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矿产资源管理只有、也必须适应这一发展方向,服从全局,才能不辜负历史的使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希望,更好地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源环境保证,既积极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我国矿产资源的总体特点是: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量少,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贫劣资源比重偏大,贫矿多,共伴生、难选冶矿产多,小型及以下矿产多;矿产分布不均衡;己查明矿产资源中,大宗矿产相对不足、可直接开发利用的矿产少。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矿业开发不断取得巨大成就,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由于我国资源人均短缺、质量差及综合利用水平低的状况,九游官网app为保证GDP翻两番目标的实现,在矿产资源消耗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每万元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单位产值的铜、铁、铅、锌的消耗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65倍、2.3 9倍、2.72倍、2.79倍;2003年我国GDP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而消耗的钢材、水泥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
传统的矿业开发模式呈现“资源一矿产品一矿山环境问题”的线形发展模式。矿业开发增长越快,资源消耗越大,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等矿山环境问题越多。循环利用模式呈现“资源一矿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发展模式,是以地球有限资源支撑人类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必然选择。这方面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矿业大国早己积累了经验。我国一些国有大型矿山企业也逐步通过矿山复垦,使露天采坑、沉降地面及矿区其他土地再造成湖泊、耕地、森林、草场等资源。今后,矿山企业都应该按这一方式进行运作,不仅开发矿产资源,而且扩大了资源供给总量,达到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目的,为资源循环利用做出贡献。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之一就是单一矿产少,共伴生、难选冶矿产多,有80多种矿产含有共伴生资源储量。由于共伴生元素含量低,采矿科技水平低,造成综合回收利用成本高,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回收率不到5000,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比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约2000。单一矿产中,如煤矿,不算小矿,我国的总回收率也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左右。这种状况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矿产资源管理还应按照经济增长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当代人发展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采矿产资源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活动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采矿产生的废水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0%以上,而处理率仅为几个百分点,绝大多数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我国每年工业固体废料的排放量中,85%以上来自矿山开采。全国国有煤矿现有煤研石山1 500余座,历年堆积量达30亿t,占地5×103 m2。各类尾矿累计约25亿t,并以每年3亿t的速度递增,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还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全国因采矿而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达l0×106 m2,破坏草地面积约3×105m2时。全国因采矿累计占用土地约6×106m2时,且每年仍以4×104 m2的速度递增,而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10%。一些地方因矿山开采破坏了水平衡,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全国己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致使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是资源小国,而且大中型以上矿床少。对大中型矿床,应从立项、审批时把关,让有能力有技术的公司整体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坚块杜绝把大中型矿床分割开采的做法。我国小型以下零星分散的矿产多且分布广泛,小矿山绝大多数开采的是未经地质勘查,储量资源远景不清或者只是表外储量的矿产,还有的是大中型矿山己核销储量的矿产。对这些矿产,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因劳动力成本高、不易实行机械化开采等原因而放弃。我国广大农村和山区的劳动力成本低,很多地方有着开采历史和经验。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集体和个体采矿的小矿山异军突起。据2001年的数据,全国小矿山己达14.6万个,开采矿石总产量占全国的72.2%,矿石总产值占48.6%。也就是说,小矿山中除了少数开采达到工业类型的矿产外,目前开采的资源多数是小矿。这些小矿的开发利用对资源贫困的国家讲是“开源”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对矿产的需求,相对国外的情况又是最大节约资源的表现。今后,应依法规范小矿山的采矿行为,解决安全生产和破坏环境等问题,促使其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对于开采矿产资源,如果不加以限制和约束,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按照科学发展观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参照国外经验,应尽快建立矿山复垦保证金制度。规定开采矿产资源,要按照所占土地面积缴纳一定的复垦保证金或提供相应的资金担保,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使之恢复到原有自然状态或者更加有利于该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摘要:对矿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建立矿山复垦保证金制度。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做好矿产资源的管理工作。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是维护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的调控手段。矿产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也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做好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我国国土面积大,各地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不一致,不能按照全国统一的模式管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西部一些人均资源多、自然生态环境没有造成严重破坏的地区,一方面,大量吸引国外、省外的投资。九游官网app另一方面,要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中部和一些正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地区,一定要边开发,边治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东部和一些矿业发达,开采时间较长的地区,由于过去开采矿产资源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环境欠账较多,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依法管理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同时应加大投入复垦力度,建立逐步修补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机制。
本文为原创发表,并经本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